Corporate Citizenship

台灣選手再傳捷報!IBM P-TECH 高雄科技大學與臺北科技大學跨校團隊獲得首屆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總冠軍!

分享文章:

在森林大火、平均氣溫上升、乾旱、水災、新冠肺炎確診持續發生的時刻,2021 年,如何針對疫情與氣候變遷做出具體行動,仍是社會關注的議題。自 2018 年,IBM 就攜手 Call for Code 組織、聯合國、Linux 教育基金會,舉行 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今年,更首次舉辦 18 歲以下學生限定的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號召學生化身專業開發人員,利用 IBM 提供的免費資源與開放數據,以校為單位、甚至跨校、區域組隊,提交針對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和打擊飢荒的解決方案

 

本次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的競賽意義,不僅是參賽者未成年,更在於這群 IBM P-TECH 教育模式的學生將運用此次參賽機會,將平日在校所學知識,與 IBM 提供的資源技術相結合具體實踐,運用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科技,解決新冠疫情、假新聞、環境永續發展等社會與人道主義問題。

 

(圖說)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比賽結果本月揭曉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自 3 月開始以來,經過為期 14 週的組隊、設計思考工作坊與最後的虛擬駭客松,總共有 11 個國家,633 位同學在 6 月底繳交呼應新冠疫情與氣候變遷的創意與解決方案。本月,IBM 總部揭曉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全球與區域優勝隊伍,由台灣 P-TECH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組成的跨校團隊「純粹原創」,以智慧水表結合 Line 提供即時水情查詢的作品,從超過 600 位高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全球總冠軍!除了每人獲得一台平板,「純粹原創」團隊更獲得 IBM 業師提供技術輔導、額外一個月的開發時間,並在 10 月向 IBM 全球高階主管做出成果簡報,獲得有關商業開發可行性的回饋,以及有關如何拓展解決方案以實現廣泛應用的建議。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全球總冠軍「純粹原創」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何亭萱、楊茗棋、龐禕心,土木科余佳芳,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自動化工程科的黃光宇同學跨校組成。在組隊之時,台灣正面臨缺水問題,基於台灣的地理環境在冬天時常有乾旱情況、夏季雖有梅雨、颱風,但卻無法將水量有效儲存,經過內部腦力激盪與討論投票後,5 位同學決定以減少居家用水為出發點,運用 IBM Watson Assistant,結合 Line 聊天機器人,採用遊戲化教育模式,設計獎勵集點制度,並透過物聯網技術,將該應用與智慧水表連接,以監控實際生活中的用水情況,鼓勵使用者持續自主節水。

(圖說) 純粹原創團隊成品示意

 

跨出舒適圈,克服課業、地理環境與疫情,學習團隊合作能力

 

「純粹原創」團隊並不是每位成員原本就互相認識。5位同學都基於想跨出舒適圈,結交外系、甚至外校的朋友,在 3 月聽完競賽說明會後,不約而同選擇跨校組隊。高雄科技大學模具科何亭萱同學,在競賽中擔任組長,負責溝通協調的角色,她與同系的主要負責影像與美術設計的楊茗棋、負責資料統整的龐禕心,透過社群媒體慢慢連絡上同校土木科的余佳芳,最後還發揮人資的獵人頭 (Head Hunt)技巧,在Instagram上找到具有程式開發背景的黃光宇。

 

學期中 5 人身處不同城市,除了要顧及既有課業,中間更碰到遇到本土新冠疫情爆發的考驗,同學如何克服地理、時間、疫情的挑戰,又如何去協調想做的主題和後續行動呢?他們分享到,「我們在找齊隊友後組成一個 Line 群組,每次會議正式開始前,都會在群裡交流、互相了解認識。會議中間,每個人都會先提出一些看法及思考方向,再由大家集思廣益提出看法,最後由投票決定。並調查所有人的可行時間決定下次開會日期。」當意見不同時,每位成員都要發表為什麼自己的想法或方向是較佳選項,最後表決決定,因此,吵架或起衝突的事件從來沒發生過,可見同學也從團隊合作中學到溝通表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十分具備成熟大人的風範。他們平均一周維持 3-4 次的規律討論,在 6 月底比賽截止,繳交最後的作品敘述和程式碼後,也沒有荒廢掉討論。在暑假時,即使 5 位同學還不知道最後的比賽成績,他們也繼續優化參賽作品,平均每天下午都會撥出一個半小時討論!

 

(圖說)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ㄒ全球總冠軍「純粹原創」成員,左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自動化工程科黃光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龐禕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何亭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科余佳芳;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楊茗棋。

 

 

小小開發者背後的支持者:IBMer 擔任技術業師,透過 Office Hour 釐清問題、提供解決方向

 

到參賽階段後期,即使有程式開發經驗,難免還是會遇到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諮詢經驗豐富的專家。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參賽同學可以提出他們在技術上遇到的問題,並向 IBM 工作團隊提出諮詢請求,由 IBM 工作團隊連結 IBM 軟體工程師,自發性擔任技術業師角色,在比賽後期安排 Office Hour 時間,除了提出問題,定義問題、做過哪些嘗試、在哪個環節卡關要請求協助,進而尋求最佳解法,也是本次參賽同學的收穫。

 

北科大智動科黃光宇同學,在競賽中負責開發任務,他提到,「在後期實作過程中,當碰上技術問題、不知所措的時候,幸好有IBM 專家來協助並提供意見,讓我們可以克服難關。經由與 IBM 工程師諮詢,我也學到如何將 IBM Cloud 的服務與第三方平台做連結,加上曾透過 IBM 的 Open P-TECH(現更名為 SkillsBuild)數位學習平台學過如何建置一個基礎的聊天機器人,讓 App 開發能順利完工。」

 

IBM 大中華軟體研發中心軟體工程師鍾純勝 (Vincent Chung)、 陳紹中 (David Chen) ,和林伯駿 (Ryder Lin),擁有豐富開發經歷,也參加過 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他們除了擔任本次競賽技術業師,聆聽同學問題、給予技術指導與可優化方向,同時也擔任區域競賽評審。三人都從參賽 P-TECH 學生中感受到勇於嘗試的特質。至於純粹原創團隊獲得最後總體冠軍,勝出關鍵是整體完成度很高,甚至已部署到第三方的商業平台,這就是實踐的展現。

 

IBM 大中華軟體研發中心軟體工程師陳紹中 (David Chen),以《週刊少年Jump》漫畫的比喻純粹原創團隊的特質,「友情、努力、勝利」,很高興看到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對於當今世界所面臨的重大議題,積極的去思考並且想辦法解決。」

 

IBM 大中華軟體研發中心軟體工程師林伯駿 (Ryder Lin) 表示,從 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參賽者,到擔任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技術業師與評審,兩個競賽的目的都是解決目前世界上最需要被解決的重大問題。他想和所有參賽同學說,「能利用課餘和休息時間付出參與比賽已經很不簡單,最後每個隊伍也都在有限時間內盡力展示最佳成果。在比賽中,其實過程比結果來得更為重要,從比賽中思考可以經由哪些層面去改善,或是思索透過網路上找到現有的程式模組、自學資源或是部落格獲得幫助,進而學到新的知識與技術,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IBM 大中華軟體研發中心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擔任 IBM P-TECH 企業導師的鍾純勝 (Vincent Chung ) 分享心路歷程,他提到,「經歷 2020 年競賽前哨的IBM Cloud & Watson 工作坊,到今年在說明會介紹 IBM 開發者資源、擔任其中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講師,更擔任技術業師與評審,一路上有種看著這群參賽學生長大的感覺。記得在某次工作坊和台下學生說明自己抽出時間參與各種志工活動,是我目前可以貢獻社會的方式,也是令我感到快樂的事,某種層面也是實踐 IBM 一直在強調的科技向善(Tech for Good)精神。」也鼓勵所有同學無論是否獲獎,都要相信只要發揮自己的專長、統合隊友的能力,屬於自己的機會終將會到來。

 

純粹原創同學看待自己的成長與參賽心得收穫

 

五位同學不約而同表示,最初抱著學習新知識的初衷,以平常心參賽,最後很驚喜自己的努力被評審看見,他們一路上要感謝隊友、IBM 工作人員、IBM 技術業師與家人、學校老師的種種鼓勵指導,也要感謝自己也跨出舒適圈、從未放棄。他們認為,與IBM 技術業師密切的諮詢,能讓他們學到以評審的角度換位思考,加上在最後提交完成度較高的解決方案,是勝出的關鍵。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何亭萱同學,在隊上主要擔任溝通協調的角色,負責會議統籌、想法整合和工作分配。她打趣提到,「起初團隊利用心智圖來集思廣益,也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確定產品走向,但我剛開始沒有仔細了解到比賽的呈現方法,以為是透過構思一個實際的產品或研究項目。在我知道要繳交程式碼後,我透過 IBM Open P-TECH (Skillsbuild) 裡的探索新興技術課程,讓我初步了解到多項技術,對在團體、與技術業師討論技術使用中有很大的幫助,還拿到了探索新興技術的數位徽章,因為這個比賽也讓我更加了解 Watson Assistant 的運行方式。另外,選擇與素不相識的同學們組隊,接受我的組隊邀請,純粹原創是我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全球冠軍對我而言是意外的驚喜,這趟旅程收穫實在太多,很感謝主辦方 IBM 給我們這個學習的機會,也感謝Office Hour 中的所有業師,和五專項目的負責人們每次都撥空給予我們很多技術上的指導和協助。」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科的余佳芳同學,在本次比賽中發揮土木水利專長,整理關於水質標的、水情諮詢、鄉鎮市即時雨量等資訊提供負責技術開發的黃光宇同學編碼。她激動分享到,「面對壓力,即使我會卻步,我仍願意繼續嘗試、擁抱過程中的挑戰,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其他組員的專長,也督促自己去學習像 C 語言的程式,還鞭策自己用 IBM Open P-TECH 學習探索新興技術課程,學習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以前沒聽過的專業知識。接下來我會帶著這段珍貴的回憶和學到的東西繼續向前走。」 此外,她還要感謝高雄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科的的張昇助理教授,在台灣水資源的運用現況資料蒐集、影響水資源浪費的因素分類、節約用水的獎勵平台合作機制及教育推廣、程式設計的概念方向及整合給予圖隊相當大的協助。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的龐禕心同學,在這次活動中主要負責腦力激盪、資料分析彙整及報告撰寫。她從本次參賽學到了團隊互助、溝通、表達的重要性,也透過 IBM Open P-TECH 學習到的一些聊天機器人的知識,在開會中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讓討論過程更為順暢。她表示,「有時在討論過程中表達較於模糊,為了避免發生爭執,冷靜溝通、尊重彼此想法並共同找出共同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在開會討論時也因此能討論得更加順利。但是在和隊友討論的時候,完全沒有感覺到隊友年紀比我小,很開心透過比賽結交到實力強大的隊友,即使平常打打鬧鬧,在重要時刻依舊共同面對、解決問題。非常感謝在比賽中每一位協助我們的人,不管是 IBM 還是學校老師,謝謝你們在我們遇到困難不知所措時,提供建議,讓我們能克服難關。最後由衷感謝隊友們,在這段時間裡面不斷的努力,犧牲休息讀書時間只為了能讓成品更好,如果沒有他們便沒有今天。」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的楊茗棋同學,在組內主要負責影像及美術設計。她提到,「比賽限定 18 歲以下報名,明年這時候我就不符合參賽規定了,聽完說明會後我更加確定要參加,希望能從中得到不一樣的知識,這一次的競賽中,我學到如何編輯一個網頁與 Watson Assistant 的功能,我從組員身上學習,看到自己的優缺點,非常感謝每一位在過程中幫助我們的人,每一次與 IBM 的諮詢時間都提供很多的建議與協助,讓我們可以在困難中找到解決方法。當我收到獲得全球冠軍的好消息時,我迫不及待告訴我的家人,一開始大家愣住以為聽錯,後來,大家都為我感到驕傲,恭喜我第一次參賽就獲得佳績。但未來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去挑戰,我會繼續努力前行,最後我想感謝我的組員,有大家共同的努力及團結,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自動化工程科的黃光宇同學,目前持有 NCC 所認證的業餘無線電人員第二等執照,最遠曾經與南極完成通聯,平時他就喜歡透過實作去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擅長微處理器的實際應用,近期則著重於資安方面的相關技術研究。在團隊中主要負責大部分的程式撰寫,提供團隊在這次比賽中所需要的資訊技術。他提到,「由於 5 人所處不同縣市,在溝通上,我養成清晰簡潔的習慣。此次在技術層面學習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將 IBM Cloud 上的服務與第三方平台做連結,同時也因為之前在 IBM Open P-TECH 課程中有學過如何建置一個基礎的聊天機器人,所以在這次的比賽中就進行的較順利。遇到問題不害怕、勇於開口尋求資源是他從比賽中最大的收穫,跨出第一步,接下來就比想像的簡單很多。」

 

後續發展與未來優化方向

 

(圖說) 「純粹原創」團隊在參賽初期的設計思考工作坊中腦力激盪出的商業模型。

 

目前,「純粹原創」團隊正在優化使用 Node-RED 與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的 API 做串接、在應用程式上設置如打卡任務、答題任務等等,留言分享並以 hashtag 的方式記錄,再給予積分、新增GPS定位,並於每日定時自動發送該地區基本氣象訊息,下雨、限水、停水、斷水等特殊情況也能及時提醒該地區的用戶。並增加對話引導及初期使用引導,方便使用者了解產品。他們將在 10 月與 IBM 全球高階主管進行作品簡報。

 

最後,恭喜「純粹原創」團隊,也恭喜每一位參與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的同學,你們的具體行動正是 P-TECH 所提倡的創新、創業、解決問題的最佳展現!

 

關於 P-TECH

 

P-TECH (Pathways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 教育模式由 IBM 發起,於 2011 年與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和紐約市教育局共同開辦第一所 P-TECH 學校。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266 所 P-TECH 學校,分布於全球 28 個國家/地區,並有全球橫跨科技、醫療、製造、能源產業等 600 間企業共同響應。

2018 年,台灣 IBM 攜手與三所增設五專部的國立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自動化工程科、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精密機械工程科,以及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科與土木工程科),宣布成立 P-TECH 學校,首度引進由 IBM 設計的 P-TECH 教育模式,由企業夥伴因應實際人才需求,與學校共同規畫課程,並安排業師指導,也會提供學生就業及實習機會,而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發展 P-TECH 模式的市場。

2019 年,台灣 IBM 宣布 P-TECH 教育模式正式拓展至醫療照護領域,與苗栗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合作,將 IBM P-TECH 教育模式導入「生技製藥經營管理科」及「職業安全衛生科」。

目前全台灣已有四校六科共 528名 P-TECH 學生,至今年底學生數將達  700 名。

 

關於 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

 

自 2018 年起,IBM攜手 Call for Code 組織、聯合國、Linux教育基金會,舉行「Call for Code Challenge 全球開發者大賽」,號召全球開發者利用 IBM 提供的免費資源與開放數據,聯合組隊,提交針對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和打擊飢荒的解決方案。今年三月初,更首度針對 P-TECH 教育模式推出 18 歲以下參賽限定的「Call for Code P-TECH Challenge」,鼓勵學生化身開發者,運用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的科技,解決新冠病毒疫情、假新聞、環境永續發展等社會與人道主義問題。

CSR Specialist

More Corporate Citizenship stories
2020-07-16

IBM最新年度企業環境報告 危機中企業應有的環境保護意識

  作者: IBM總裁Jim Whitehurst   在我們發布第30版 IBM 年度企 […]

繼續閱讀